当前位置:蚂蚁小说>历史军事>乾坤已定> 第47章 卧薪尝胆(3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7章 卧薪尝胆(3)(1 / 2)

蔡国很早之前就是楚国的盟国,却没有因为长期的拥戴,得到楚国格外青睐。“柏举之战”爆发的导火线就是楚国令尹对蔡侯的宝物垂涎,无故将其扣押,由此激发了蔡国一定要报仇的决心意志。

蔡侯向晋国求助,无奈被士鞅和中行寅联手破坏,此事也就不了了之。无奈,蔡侯只得另寻他途。最后,吴国不负所托,把楚军打得屁滚尿流。

从此,吴国在蔡国眼中的形象一下高大起来。比起以往,至少多了个选择,不至于吊在楚国一条歪脖子树上。

蔡昭侯一心想得到吴国的保护,听到吴王同意,十分高兴。心想,自己是一国之君,拥有国家大小事务的决策权,也就没有跟众臣商议,当下就答应了吴王。

谁曾想,得知要迁往吴地,蔡国上下反对的声音是一浪高过一浪。蔡侯一看不妙,马上派人通知吴王,请他想办法逼迫蔡人同意迁国。

刚刚收获越王臣服的吴王夫差,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。蔡侯死心塌地要做吴国的属国,不惜借吴国的武力镇压国内的反对声浪,吴王怎会袖手旁观?

接到密报,吴王以使者到蔡国聘问为由,大批伪装成平民的军士携带武器跟随队伍进入蔡国都城。

吴国军队已经埋伏在蔡国都城四处,蔡人才后知后觉,登时全城震恐。有了外援,蔡昭侯也露出狰狞面目,杀害反对迁吴的头领公子驷,震慑反对派。

在双重武力的压制下,蔡人无奈,只得拖家带口到祖宗坟墓哭祭辞行,依依不舍的离开热土故乡。

同年冬,蔡国迁到吴地州来(今安徽凤台,春秋时楚邑,公元前518年彻底被吴国占领。),进入吴国的保护圈。州来改称蔡,后世称下蔡。历史上的古方国,从此消失。

农业社会的传统是安土重迁。蔡侯的目的虽然达成,但是是把刀架在脖子上逼迫百姓离开热爱的故土,百姓自然对蔡侯充满怨恨。

这年二月,蔡昭侯准备动身前往吴都朝见吴王。蔡国朝臣大夫得知国君将赴吴,唯恐其又要迁徙(按照这个意思,普通平民大都已经迁徙,官员大夫仍有部分留在故地。),忍无可忍。他们尾随追赶蔡昭侯,并用弓箭射他。蔡昭侯身中数箭,刚逃进百姓家就咽气了。

于是蔡人立其子姬朔为国君,是为蔡成侯。

所以说,此刻楚军所能动员的是仍留在蔡国故地的平民。其余大部分,已经迁往吴国州来。

说起缯关,此关非寻常之地,值得娓娓道来。

缯关,又名大关口,仙翁关,位于今河南方城县北。

《吕氏春秋·有始》记载有这样一段:“何谓九塞?大汾、冥厄、荆阮、方城、崤、井、令疵、句注、居庸。”

方城位列天下九塞,位置大约是今天的河南楚长城。楚长城史称万城,又称方城。主要分布在平顶山、南阳、驻马店、信阳四个地级市所辖的二十五个县。

楚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,是中国最早的长城。号称“中国长城之父”,素有“长城之祖”的美誉。

公元前678年,楚文王伐申灭邓后,为实现“我有蔽甲,欲以观中国之政”的政治意图,依伏牛山、桐柏山的山脉形势,沿南阳盆地和黄淮海平原分界岭修筑楚长城。

楚长城总长500多公里,按照守南攻北、东西兼防的原则,由东长城、北长城和西长城组成。东边为春秋所筑。

楚长城史称缯关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整个春秋时期,正是凭借缯关强则出“方城”以凌诸侯,弱则入“方城”以守门户,楚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。

公元前656年,中原霸主齐国号令诸侯尊王攘夷。齐桓公以楚国“包茅不入,王祭不共,无以缩酒”怠慢王室为由,率领鲁僖公、宋桓公、陈宣公、卫文公、郑文公、许穆公、曹昭公组成的诸侯联军讨伐楚国。

诸侯联军驻扎陉地,楚成王派屈完迎敌。

先礼后兵,双方将领先展开对话。

齐桓公认为,自己是为维护王室权威领兵前来,属于正义一方。再者,诸侯军人马众多,将勇士壮,一定会取胜。

屈完淡淡一笑,“君王如果想用德行安抚诸侯,谁敢不服?若是想用武力逼迫楚国屈服,恐怕未能如愿。楚国有方城作为城防,有汉水为城池,即使君王兵强马壮,也无济于事。”

身为春秋第一任霸主,见多识广的齐桓公绝不是吓大的。他仔细琢磨屈完的话,又派人四处察看,证实屈完所说并非虚言。于是,带领诸侯与楚国签订盟约,退兵离去。

由此可见,方城的确名不虚传。

此时,楚国在此地集结军队,就是想利用地势的险要,赢得战役的胜利。
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他们还配以诈术,散布谣言,说吴军将要逆长江而上进入郢都。沿途各部落,听到消息纷纷奔走逃命。楚军趁乱夜袭,瞬间拿下霍梁两地。两地一失,蛮氏兵溃,蛮子(蛮氏首领)逃往晋国阴地。

由于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