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蚂蚁小说>历史军事>乾坤已定> 第10章 齐鲁不宁(2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0章 齐鲁不宁(2)(1 / 2)

在信息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尚且有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谣言,何况那个信息传播速度极慢的年代。正确的信息得不到传递,流言臆测乘机占领阵地。

屏障瞬间被突破,可见“间谍”的破坏力之强,谁知道他们还向吴国人透露了什么?再加此次吴国出兵,领兵者又是与鲁国人有宿怨的公山不狃,整个形势一看就对鲁国是诸般不利,这仗如何打?

只有一个人坚持一定要顽强抵抗,绝不能因为吴国强大就轻易屈服,这个人就是子服景伯。

在吴国与鲁国的外交军事攻防战中,总是出现他的名字。只要吴国北上之心不死,鲁国就要时刻准备着首当其冲遭遇欺凌,作为弱国的外务代表,他的才干态度至关重要。

虽然有勇气加持,无奈吴国兵强将勇,气势恢宏,从费县打到平邑再到泗水,直逼曲阜。到达泗水后,鲁国大夫微虎率领三百死士准备夜袭吴王营帐,即将到达之际,季孙肥突然下令停止,吴王惊出一身冷汗,一夜迁移三次住处。

吴王意识到,虽然主动权在自己手上,但是真要逼得太紧,恐怕两败俱伤,得不偿失。只是为了给邾国讨个公道,没必要跟鲁国拼个你死我活,还要保存实力跟齐、晋争雄呢。

于是,吴王提出议和。当然,条件是非常苛刻的。弱者求和与强者主动议和显然不同,吴国掌握主动,条件理应由他提。

听闻吴国开出的条件,子服景伯十分不满,当场反对。“当年,楚国围攻宋国,宋国城内粮草尽绝,居民易子而食,析骨而爨(音‘窜’,义为‘烧火煮饭’),尚且没有订城下之盟。何况此时的我国,远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,这个盟约一签,相当于出卖国家,绝不能签。”

子服景伯的自信来源于他对军情的进一步判断,“吴国远道而来,军士疲惫,不可能持久,我国只要再坚持一阵,主动撤军的一定是他们。”

不愧是审时度势的外交家,一番话直击事件核心。

想一想,从拿下武城到屯兵泗水,从场面上看的确是吴国处处占上风,既然如此,为何不直接挥师杀入曲阜,将鲁国踩在脚下?肯定是吴国已经意识到了,鲁国是块硬骨子,吃不下来。这会儿是趁着场面占优狮子大开口,生怕时间一长,鲁国察觉到他们的疲态,化被动为主动扭转战局。

可惜,跟所有乱世剧本一样,贤能良士的良苦用心总是难逃被辜负的命运,季孙肥没有同意子服景伯的提议。

不得已,子服景伯只能背着盟约,来到鲁国郭门。吴国人扣押了子服景伯,鲁国人以此为由,请求以吴国太子为质,双方交换人质。吴王不想留下王子,只得释放子服景伯,吴军返国。

说到这起事件中涉及的澹(音‘谈’)台子羽,不得不在此赘言,因为又一名孔子的弟子出现,且有一个典故值得提及。

澹(音‘谈’)台子羽又名澹台灭明,子羽是他的字,生于鲁国武城,拜孔子为师,是孔门“七十二贤”之一。“孔门十哲”中以擅长文学典籍著称的共两人——子游、子夏,其中子游曾任武城宰,子羽又曾在他的手下做过小吏。

由此看来,武城跟孔子及其弟子都颇有渊源。

子游到任后,孔子跟弟子们四处周游,正好经过武城。听闻处处有弦歌之声,孔子不禁莞尔,说道:“杀鸡焉用牛刀?”其意大约是,武城不过是个小地方,礼乐却是治国大道。治理这种小地方还用得着小题大做,以礼乐来教育吗?

弟子们听到后,转告子游,子游以为老师所言有失偏颇,正色道:“以前老师曾教导我们,为官者学习礼乐之义,就会有仁爱之心,知道如何爱护百姓。老百姓习了礼乐,就会恭顺服从,容易驱使。所以,老师的教导应该放之四海皆准,为何武城不适用呢?”

孔子一听,立马意识到自己的结论太过武断,赶紧对弟子们解释道:“子游之说,十分在理,你们要谨记在心。刚才为师的一番话,不过是玩笑,千万别放在心上。”

由此可见,子游是个知行合一的人。他把所学用于实践,即使施展才华的空间狭小逼仄,他仍努力践行。

师徒见面,格外亲切,寒暄过后,孔子又问:“你在此地遇到什么人才了吗?”

子游回道:“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,行不由径,非为公事时常来造访我。”

所谓“行不由径”,原意是走路不抄小道,后世将此作为成语,比喻行动正大光明,举止端方。

子游一说,孔子顿时萌生和这位君子见一面的想法。澹台灭明早闻孔子大名,听说孔子想与他会面,打定主意投身门下,向其学习。

两人第一次见面,孔子却被吓了一跳。

来人形貌丑陋,形容猥琐,生得矮小瘦弱,跟读书人的斯文儒雅完全不沾边。可能和预想的相差太远,孔子心里落差很大,面色有些难看,心里千百个不乐意收其为徒。碍于自己曾提出过“有教无类”的教学主张,不能自打嘴巴,只好强颜欢笑勉强收其为弟子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